IPO停擺催生并購盛宴 互聯網和傳媒成香餑餑
2015-09-30 來自: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3246
IPO停擺催生并購盛宴 互聯網和傳媒成香餑餑
滬深兩市IPO排隊企業總數增至754家,終止審查企業達到278家。IPO受阻,不少公司不得已開始撤出IPO排隊行列,尋找新的融資捷徑,比如選擇并購重組方式。數據顯示,今年券商的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收入同比大降26%,而同期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同比暴漲90%。截至10月18日,今年有32家券商承擔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財務顧問角色,排名靠前的券商是西南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中信證券以及華泰聯合證券等
《投資者報》記者 薛玉敏
IPO停擺近一年來,無論是上市公司,券商還是PE,都在紛紛想法求變。《投資者報》在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盡管部分公司仍然在IPO道路上苦苦掙扎,但是更多公司通過并購重組賺得盆滿缽滿。
一場因IPO停擺而引發的并購重組狂歡盛宴正在開啟。
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的統計,截至10月24日,股價上漲1倍的牛股高達170只,今年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只要涉及并購重組概念,股價總是能一飛沖天,幾個“一”字漲停數見不鮮。
陷入IPO一直未能脫身的PE/VC也粉墨登常今年18起借殼上市的交易中,就有17家PE/VC。它們潛伏的公司借殼后漲幅的是江蘇宏寶,借殼復牌兩個月后,累計漲幅高達4倍,背后的科藝投資、如山投資、菲林投資、藍山投資、諸暨惠風以及賽伯樂可以說是今年單個項目回報率的機構。
在并購重組的大蛋糕中,券商也不甘人后。西南證券***在眾多大型券商中脫穎而出,今年擔任財務顧問的上市公司數量。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海通證券等券商緊追其后。
上市公司成并購主力 互聯網和傳媒成香餑餑
10月18日,證監會公布的IPO申報企業情況顯示,滬深兩市IPO排隊企業總數增至754家,終止審查企業達到278家。
IPO被阻塞,不少公司開始主動撤出IPO尋找新的融資捷徑,它們或轉道香港、美國上市,或選擇并購重組。
根據投中集團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交易406起,其中,披露金額的并購案例總計383起,共涉及交易金額403.42億美元,是中國并購市場歷來交易總額的半年。
到三季度,并購市場更是活躍,交易案例數量大幅增長,宣布交易1267起,環比上升32%,交易規模增至712.34億美元,環比上升16%,平均單筆交易規模為5622萬美元。
過去幾年,中國的并購市場雖然活躍,但主要是非上市公司的活動范圍。今年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上市公司已經成為并購主力。
據興業證券統計,今年前8個月A股上市公司參與的并購交易數目和交易金額分別達到827次和4739億元,而2012年全年交易數目也不過933次,交易金額僅僅4403億元。其中,上市公司作為買方的金額占比達92%,作為賣方的占比達15%。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并購市場***活躍的莫過于互聯網領域和傳媒領域。
互聯網領域,例如騰訊4.48億美元戰略收購搜狗36.5%股份;大唐電信16.99億元收購頁游公司要玩娛樂股權;博瑞傳播10.36億元收購頁游公司漫游谷70%股權;掌趣科技8.1億元收購動網先鋒股權后又收購股權的玩蟹科技。
傳媒領域,包括浙報傳媒收購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華誼兄弟收購銀漢科技;天舟文化收購神奇時代;奧飛動漫宣布收購方寸科技以及愛樂游戲;以及樂視網花費9億高價收購花兒影視等一系列收購動作。
并購重組支撐成長股 內幕交易頻發亦需設防
這些上市公司鐘情并購整合,不僅僅是可以通過整合有利于整個公司產業鏈融通,更重要的是涉足手游游戲等概念,可以引發股價暴漲,為背后的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
早前,中青寶公告稱,擬合計斥資4.4億元,分別收購深圳蘇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美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各51%股權。自6月份以來,中青寶股價一路上揚,由18元一路飆升到現在31元。
掌趣科技,先后收購頁游龍頭海南動網先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后,再以25.5億元成功并購游戲研發商玩蟹科技、上游信息兩家游戲公司。自公司發布收購游戲公司公告復牌以來,已持續四個漲停榜。
中創信測在重組復牌后亦是出現數個“一”字漲停。市場炒作重組行情,發展到后期,只要沾上相關概念,股價就能大幅度上升。一方面,企業通過并購重組華麗轉身,不僅避開IPO登陸資本市場,還創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爆炒之下股價飆升,投資者總能在二級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也需要警醒的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背后往往意味著財富神話和暴富故事,往往也是內幕交易的高發地。
近期珠海中富、北大荒均卷入并購質疑被查。據證監會行政公示,魯銀投資、天威視訊、華聞傳媒因涉嫌違法稽查立案,也已被暫停并購重組審核。
今年以來,還有因并購重組而“癲狂”的樂視網,三個漲停板后,樂視網發布澄清公告,經自查對11處錯誤進行了修改。
企業華麗轉身 PE/VC大賺特賺
在企業借并購重組華麗轉身的同時,背后的PE/VC也成功實現了。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一季度PE/VC相關并購案例僅發生38例,二季度上升至82例,三季度升至133例,而2012年全年PE/VC相關并購案例只有208例。
同時,并購退出的平均回報率穩步回升,今年二季度達到了2.8倍。興業證券認為,在整體收益回報由于缺乏上市渠道而連續下滑的時候,并購成為一種相對有吸引力的投資退出方式。
這些并購重組案例中,還有一種現象是直接的借殼上市,也正是這種原因殼資源炙手可熱。截至9月底,2013年以來,借殼交易數量驟增至18起,與去年全年宣布的案例持平。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在18起借殼交易中,8家企業具有PE/VC背景,涉及17家PE/VC機構。
包括1月初盛和稀土借殼太公天成,背后的機構有高能華東投資;公司股價在經歷8個一字漲停后繼續飆升,從11.7元高升至30元。
CFP借殼遠東股份,背后的機構是華盈創投,股價一口氣從6元漲到14元;
金星鈦白借殼中核鈦白,背后是以諾投資,股價從7.8元漲到13.4元;
海瀾之家借殼凱諾科技,背后是摯信資本,復牌后復牌后連續漲停,累計漲幅達60.97%;濟川藥業借殼洪城股份,背后的機構是華金濟天;昌源水務借殼香梨股份,背后是信曄泰坤……
重組股漲幅的是長城影視借殼的江蘇宏寶,2個月以來累計漲幅達398%,背后的機構科藝投資、如山投資、菲林投資、藍山投資、諸暨惠風以及賽伯樂賺瘋了。
券商紛紛轉型爭食 西南證券先知先覺
IPO停滯,券商投行收入銳減,但是部分券商卻能夠異軍突起,一個重要原因是開辟了并購市常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券商的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收入同比大降26.4%,而同期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同比暴漲90.2%。
正是看到了并購市場的潛力,不少的券商紛紛轉型爭搶并購蛋糕。
“我們公司內部有獨立的并購團隊,公司部分資源有所傾斜。”華泰證券投行部的一位保薦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過去國內券商內部專門設有并購業務部的情況并不多見,多數都是負責IPO業務人員兼職負責并購業務。因為并購業務財務顧問費用遠遠低于IPO,審核周期長,很多券商并不愿意做。面對現今行業形勢的轉變,部分投行大力拓展再融資業務、并購業務,希望開辟另一條道路。
金元證券的一位投行負責人也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雖然并購業務公司一直都在做,但是在IPO停滯的條件下,公司也加大了對并購市場的關注力度。
根據證監會的數據,截至10月18日,今年有32家券商承擔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財務顧問角色,排名靠前的券商是西南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中信證券以及華泰聯合證券,它們今年分別承擔了6家、5家、4家、4家、4家。
西南證券負責了重慶鋼鐵、云南旅游、福成五豐、華潤錦華、新華醫療以及ST太光6家公司的財務顧問。中信建投負責了嘉應制藥、有研硅股、杭州解百、太極股份以及華誼兄弟。海通證券擔任ST澄海、宇順電子、新南洋以及迪馬股份的財務顧問。中信證券擔任首鋼股份、上海萊士、國電南瑞以及神州泰岳的財務顧問。
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證券,作為一家IPO承銷實力排名中等的券商,卻獨辟蹊徑,在財務顧問業務打開了一條道路。去年西南證券財務顧問收入排名第四,僅次于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以及華泰證券。
32家財務顧問券商中還出現了眾多中小券商的身影。比如,新疆天宏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項目的獨立財務顧問是長城證券;北大荒、天舟文化重大資產重組的獨立財務顧問分別是信達證券和江海證券;財通證券、渤海證券等中小券商也均持有項目。
借殼上市業務中,西南證券仍然是擔任獨立財務顧問***多的券商,共有四家。華泰證券并列也有四家。其他前五的券商有海通證券、國金證券、海際大和,他們的數量是3、3、2家。
分道審核姍姍來遲 10家券商獲A類評級
10月8日,證監會又宣布實行并購分道制度,這將促使更多的券商投身并購重組市常
所謂并購分道制度,即證監會在受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申請時將根據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和誠信狀況、財務顧問的執業能力、所屬產業和交易類型的不同實行差異化審核。若前兩項評價結果均為A類,且重組項目符合相關產業政策的申請將進入豁免或快速審核通道。
9月28號證券業協會公布了2013年證券公司從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財務顧問執業能力***評價結果,共有10家券商獲A類評級。
10家券商分別是中銀***、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西南證券、齊魯證券、華泰聯合、國泰君安、廣發證券、東海證券,它們將獲得綠色通道,相信它們的并購業務會迅速增長。
今年承擔上市公司財務顧問數量排名前五的券商多數在此列。值得注意的是,小券商齊魯證券和東海證券也在眾多大型公司中脫穎而出。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38家券商得了C,比例接近53%,這意味過半券商的并購重組項目將進入審慎審核通道,將很大影響券商的業務開展。
上述華泰證券人士稱,這一評級極容易造成券商強者恒強的局面。在分道制之前,廣州證券、信達證券、南京證券等中小券商都***發力并購重組,準備精耕細作,如今它們可能面臨一大政策阻礙。
光大、民生等在IPO市場上實力強的券商則因為投行問題沒有獲得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