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參戰互聯網金融難改市場格局
2015-09-30 來自: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984
互聯網本質上還是工具,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采用互聯網來實現,其最終的核心點還是金融屬性,遵守的還是金融規則。
最近,有媒體稱,國內某銀行目前正攜手兩家基金公司,計劃推出一款新型電子銀行卡,屆時可將活期儲蓄與貨幣收益掛鉤,預計年化收益在5%左右。這一舉動被銀行業界視為打響反擊互聯網金融的“槍”。
近一段時期來,“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攻城略地,燃起了看不見的硝煙。的消息是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正在以大刀闊斧一年內被多次復制,迅速突破傳統金融小打小鬧的營銷風格,將傳統基金甩出很遠。
互聯網金融的突飛猛進,使傳統金融業有了有力的競爭對手。一方面可以推進利率市場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迫使傳統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然而,互聯網金融的突起也使傳統金融界頭痛不已。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于金融業務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參與者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以阿里巴巴金融為例,由于具有電商的平臺,為它提供信貸服務創造了優于其他放貸人的條件,互聯網在里邊發揮的作用是依據大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得到信用支持。因為互聯網的分享,公開、透明等等的理念讓資金在各個主體之間的游走,會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違約率,金融中介的作用會不斷的弱化。因此有人預言,互聯網金融將替代傳統金融占據主要地位。
可是現在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同樣是明顯的,怎么完善監控仍然是個問題。網貸平臺不見面、不審查、***的快速***模式雖然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卻也讓***風險無限放大。阿里巴巴等雖有大數據支持,但其數據庫建立為時不長,其可靠度還有待繼續驗證,那些不具備阿里那樣的大數據支持的其他互聯網金融,風險評估需要的經營、誠信等信息根本無法核實。所以,阿里金融也只有支付、保險、小貸、擔保等牌照,還沒有基金、銀行牌照。
這次銀行聯手基金公司計劃推出的這一新款電子銀行卡,雖然也與其他互聯網金融一樣,可以依靠其數據有許多衍生功能,但現在主要是依托貨幣基金來經營此項業務,所以才能維持5%的年化率。
因此,所謂活期存款年化收益5%的新型電子銀行卡,實際上只是傳統金融業務加上互聯網。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都是如此。互聯網本質上還是工具,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采用互聯網來實現,其最終的核心點還是金融屬性,遵守的還是金融規則。當然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成為真正的互聯網金融而不是互聯網加金融,這就需要傳統的金融、銀行機構和非傳統的有志互聯網金融的互聯網企業一起去創新發展。
郁慕湛(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