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林清玄因病過世,終年65歲
2019-01-23 來自: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3914
臺灣***作家林清玄因病去世,終年65歲。其家屬向媒體披露,林清玄是在臺灣的家中安詳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林清玄身上有諸多為人熟知的標簽,其中大多數與文字有關——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書作家,創下150次再版的熱賣紀錄;30歲前拿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文章數度被摘錄進入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曾談死亡:我的書會和你們相伴
“林清玄有一天會死,但我會保持一顆樂觀的心。假如晚上會死,早上我還會在寫作,我的書會和你們相伴。”2017年,在一次活動中,林清玄面對讀者這樣談起對死亡的看法。
如他所言,優美的文字構成了人們對他的印象。
在其一生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多部作品被大陸、港臺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其中《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等作品廣為熟知。
“頭一次發表文章時,大家就都說我是天生的作家。”林清玄曾這樣回憶自己的處女作。
小學三年級即立下了一個志向:要當一名作家。為什么當作家?林清玄笑談,“因為作家可以寫出動人的文章”。
雖然幾乎沒人相信他的這個理想,但林清玄已開始為此努力了。
立志從文的林清玄每天都在不斷地寫——小學時每天500字,中學時代每天1000字,大學時每天2000字,畢業后每天3000字,幾十年來一直堅持不輟。
他后來的工作也與文字息息相關。他曾在多家媒體做記者,后來又專注于寫作。
“你的愿望會決定你的人生,你小時候有什么愿望,就會決定你有什么的導向,你出生在哪里?你的條件是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內心有沒有強大的愿望,支持你走你的人生之路。”林清玄曾這樣評價自己這樣的經歷。
農夫之子的“作家夢”
這樣的經歷說來簡單,但對于林清玄這樣一個出生在臺灣的偏僻鄉村,祖祖輩輩都是農夫的人來說,殊為不易。
他曾回憶,小時候考試掛了科,父親卻“高興”地說,終于找到農夫繼承人了,因為哥哥姐姐成績很好,不可能繼續當農夫了。
父母也并不知道寫作為何事。林清玄小時候說長大了要當作家,說作家就是寫寫東西就可以收稿費,還因此被父親怒斥:“哪有這么好的事?”
在林清玄的記憶里,童年總是和饑餓聯系在一起。他自認,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是從來沒有一天吃飽過。
林清玄有十八個兄弟姐妹,他在家排行第十二。“我們端起飯來不會馬上吃,吐一口痰進去拌一拌,這樣才可以安心吃,不然你頭一轉回來飯就少一口了,因為哥哥姐姐他們也從來都吃不飽,都是盯著別人的飯碗在看。”
那時,林清玄眼中的幸福很簡單。幸福就是一個小孩子連喝三瓶汽水,打出嗝。
中學之后的林清玄離開家鄉,曾在高雄碼頭當過搬運工,擺過地攤,在洗衣店里每天洗幾百條褲子、幾百件襯衫,甚至做過殺豬的屠夫。
“我曾經在屠宰場殺豬,很多人沒法想象,工作完回到我自己租的小房子里,洗完手后,晚上開始寫作。”
他覺得,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白天是生活,晚上是精神。
兩岸文學應多多“手牽手”
多年前,作為遷臺的第11代,林清玄曾回到祖籍地福建省漳浦縣,在那里找尋林氏族譜。
這些年,他在大陸出版的書籍也有幾十種之多,其中不少還被收入課本。
他認為,這就是文化交流的結果。“兩岸在文化上會打破越來越多的界限,我很樂觀,兩岸會越來越好,合作往來會越來越多。”
林清玄幾乎走遍了大陸東南沿海,但東北、西北還有一些空白。他幾年前曾表示,還要“繼續行走和分享”。
令他感慨的是,頭一次去大陸并不是去推薦自己的書,而是去捐助希望小學,并用稿費資助大陸農村的高中女生到城市上大學。而如今大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林清玄也欣賞大陸文學創作的蓬勃。在他眼里,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兩岸年輕作家從事的文學寫作,在文風上已經沒有任何界限,不像過去大陸文學作品文風較為“沉重”,而臺灣作家文風較為輕快。
他覺得,站在高處看,文學上沒有兩岸問題。兩岸文學手牽手才是很好的狀態,會走向更廣闊的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