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需要良好的監管文化和創新文化
2015-09-30 來自: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3282
行情走勢 | 大單追蹤 | 資金流向 | 研報 | 公司新聞 | 公告
中國[0.00% 資金 研報]前行長楊凱生在第十八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表示,互聯網金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有良好的監管文化和創新文化[-2.33% 資金 研報],形成真正恪守“法規至上”原則的市場環境。
美國互聯網金融沒有“野蠻生長”
楊凱生表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搜索引擎、定位功能等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憑借社交網絡、電商平臺等積累的用戶基礎及其交易數據,互聯網企業可以較***地了解用戶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從而有可能滿足消費者和客戶獲得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愿望。因此,互聯網金融如果能健康發展,相信它可以帶給客戶更加豐富的產品和***的客戶體驗,但并不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就真的要***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
楊凱生說,***一家純網絡銀行——安全一等一網絡銀行SFNB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曾創造過沒有實體網點、無柜臺、全天候交易的歷史。但它早在這一輪金融危機之前,就因巨額虧損被加拿大銀行金融集團收購;美國以網絡經營為主的券商E-trade,業務規模幾年一直在收縮,雖然已經經營20多年,但市場份額始終難以與老牌券商匹敵;美國頗有影響力的第三方支付先行者Paypal,早在1999年就已通過網絡平臺銷售貨幣基金。它的業務模式與我國現在的許多“寶”十分類似。在經營12年后,Paypal決定將基金清盤,大量類似的貨幣基金也逐漸在美國市場上消失;美國有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叫INSWEB,成立初期曾取得過較快發展,但也一直形不成規模優勢,兩年多前也被收購。
楊凱生表示,美國現在還有一些涉足金融業的互聯網企業,它們既沒有消失,也沒有“野蠻生長”。美國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幫助、潤滑金融機構為消費者***地提供服務。他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格局,是因為美國的金融競爭已比較充分,金融已經成熟地滲透到各個細分的市場領域,并沒有留太多的金融產品研發機會給新的非金融機構。加之互聯網金融的弱點是在提供高附加值和大金額金融服務方面實踐性較差。此外,成熟的市場、充分的競爭、清晰的規則,在發育比較充分的金融市場上要想頃刻間實現暴富獲取暴利已經十分困難,在沒有探索到好的盈利模式前提下,非金融機構一般并不會貿然從事。
支持創新不應放任違規行為
楊凱生稱,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不僅勢頭火爆,而且不少人似乎更愿意把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對立起來,以為現有的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就是落后保守的代表,而互聯網企業則是“金融創新”的代表,有人甚至相信或者希望它能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但楊凱生認為,我國互聯網金融要實現健康發展,還需要解決不少問題。
楊凱生表示,互聯網的平臺優勢確實十分巨大,銀行和金融機構需要認真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而金融業的核心則是風險管理,有效的監管是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互聯網金融前一階段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監管方面的“法外治權”,這可能是效率的一種體現,但更是風險的隱患。創新不意味著可以不守法規、不守契約,支持創新不等于可以放任縱容違規行為。
楊凱生認為,應該引入負面清單原則,將互聯網金融不能從事的活動明確列示。這樣既有利于形成“法無禁止便可行”的創新環境,也能明確哪里是不能觸碰的禁區。法規不合理就應該通過法定程序和規則進行修改或宣布廢止,但對于有效法規,任何人和機構都不應該違反,要形成一種合規文化。
他指出,目前的問題是,一些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的做法明明不符合法規要求,但卻沒有得到制止,更沒有受到處罰。長此以往,難免會產生“破窗效應”,誘使乃至倒逼合法合規者仿效,進而破壞整個法制環境,妨礙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