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互聯網金融熱度遠遜國內
2015-09-30 來自: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968
本報記者 黃淑慧
相比國內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熱潮,海外市場要冷靜許多。美國投資者對于在線投資較為謹慎,海外互聯網平臺大多只能經營部分較為簡單的金融產品,難以從事復雜的金融業務。無論是美國版“余額寶”Pay-pal貨幣基金,純網絡銀行SFNB,還是保險銷售網站INSWEB,都未能擺脫這一局限。
產品簡單 盈利單薄
早在“余額寶”誕生十多年前,eBay旗下支付公司PayPal于1999年就開創性地創建了貨幣市場基金,將在線支付和金融業務結合起來,該基金由Pay-pal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通過聯接基金的方式交給巴克萊(之后是貝萊德)的母賬戶管理。其規模在2007年達到的10億美元,相當于當時一個規模排名中游的貨幣市場基金水平。不過從這一產品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生命力始終受制于利率大環境。
2002年美國利率大幅下降后,Pay-pal一直通過主動放棄大部分管理費用的收取來維持住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和吸引力,否則2003年、2004年的貨幣基金將幾乎無法取得收益。在2005年至2007年利率上行期間,貨幣基金的年收益率超過4%,其規模出現連續翻番。不過2008年以后美國實行零利率政策,Pay-pal貨幣基金的收益優勢喪失,規模也逐步縮水。2011年7月Pay-pal被迫關閉了其運營的貨幣基金。
INSWEB創立于1995年2月,曾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是***的保險電子商務站點。由于互聯網的限制,INSWEB主要銷售的還是車險和意外險,規模難以做大,2011年被收購前一次公布報表的前三季度收入僅為約3900萬美元,與美國萬億美元左右保費相比幾乎可忽略不計,于2011年被Bankrate收購。同樣網絡銀行SFNB在經歷了初期的快速發展之后,逐漸陷入經營困境。
對于這幾家公司的興衰起落,海通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從海外互聯網金融的興衰來看,互聯網精神崇尚簡單快捷,與大部分通過復雜產品性質來獲取***的金融業務相違背。這些平臺以網絡操作的便捷性和更高的儲蓄利率吸引客戶,而不是以***金融服務、技能為核心競爭力,從而導致客戶黏性不足,機構盈利能力單薄。
中國能否演繹不同故事
從目前發展的勢頭來看,中國互聯網金融已經于歐美市場。富達投資副總裁里昂·庫佩在由匯付天下主辦的第二屆金融信息服務業論壇上接受采訪時透露,美國金融機構多多少少都會開展電子商務,但迄今為止尚沒有金融機構涉足手機支付。在這一方面,亞洲市場是者。事實上,美國投資者不太習慣在線投資,因此投資產品在線銷售并沒有如同中國這般受到強有力的關注。
對照海外市場,有一些業內人士擔心中國的這股互聯網熱潮是否只是“虛熱”,未來能否持續。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個人投資者規模大、低凈值占比高、人均凈值低,“長尾”特征更為明顯,市場需要更多低成本、***、高便利、深服務、快響應的第三方理財渠道。
分析認為,此前美國的互聯網金融未能做大,也有客戶平臺不夠大的原因。目前國內互聯網平臺相比之下客戶粘性更高,平臺優勢更大;盡管互聯網從事復雜的金融業務仍較為困難,但從事一些簡單的金融業務,很可能利用其更大的平臺占據較大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