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互聯網金融回歸金融屬性
2015-09-30 來自: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976
讓互聯網金融回歸金融屬性
互聯網自身存在的安全問題和金融業特有的風險問題可能相互放大,導致互聯網金融容易產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此,如何保證客戶信息和交易信息的安全以及在互聯網環境下防控金融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繼續發展的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果說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業中的“異類”,那么,通過給予其合法身份,并將其納入監管的框架中進行規范將促使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使其回歸金融的基本屬性.
□ 郭田勇[微博]
互聯網企業向金融行業滲透不斷深化
近兩年,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金融服務也正在向金融領域不斷延伸和深入。從業務類型來看,互聯網企業涉足的金融業務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一是第三方支付,這是***早出現也是代表性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其目前規模巨大,僅2012年一年交易規模就超過了10萬億元;
二是金融產品銷售渠道業務,例如阿里巴巴[微博]的余額寶銷售天弘基金的貨幣基金、銅板街網站銷售銀行理財產品等;
三是互聯網信貸,以P2P***為代表,如宜信。在提供P2P***服務的網站中,有的只是作為純粹的信息中介,提供一個平臺;有的以自有資金提供擔保服務;還有的先籌集信貸資金再尋找客戶和項目提供***??梢姡煌愋偷幕ヂ摼W信貸網站對金融業務的滲透程度也有深有淺;
四是現在流行的***模式,即通過在互聯網上展示自己的項目募集公眾資金實現融資。
最近,銀行業向民營企業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引起了一股開辦民營銀行的熱潮。在此熱潮中,互聯網企業想“登堂入室”做銀行也有其合理性和可能性。例如最近,阿里巴巴由代理銷售天弘基金的產品出發,借助其自身優勢收購天弘基金,就是互聯網企業在金融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企業已經不滿足于僅從業務層面介入金融領域,還要從機構層面介入,試圖建立自己的金融機構。我認為,這是互聯網企業深入金融業的表現,而且這個趨勢在未來會越來越明顯。
三大優勢推動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發展如此之快,有***的必然性。從外在原因來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缺失給予了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空間,關于監管問題在下文中再展開說明。從內在原因來看,其一,中國互聯網用戶超過5億人,用戶基數多,客戶基礎大,因此基于互聯網的金融手段一經出現就獲得了巨大的認同,推動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其二,也是***重要的一點,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有其固有的優勢,我把優勢歸納為三點。
個優勢是交易成本低。商業銀行目前也在大力發展網上銀行,辦理一筆同樣的業務,網上銀行只有實體網點成本的十分之一,網上銀行對實體網店的替代使得運營成本大幅降低。金融業的本質是服務業,在市場經濟中,服務業發展的規律就是不斷向交易成本降低的方向發展。前兩年大家都說銀行業暴利,銀行業暴利意味什么?意味著銀行業給客戶提供的服務成本高??蛻舻某杀揪褪墙鹑诜諜C構的收入。從市場競爭的規律來看,未來的發展肯定要往交易更低的方向走,而互聯網金融就代表了這種趨勢。
第二個優勢是客戶服務口徑擴大,解決了長尾客戶的問題。勞動法和辦業務客戶群的雙重要求使傳統銀行有營業時間的限制,客戶去銀行的時間呈現正態分布,哪段時間客戶集中度,銀行就選擇這段時間營業,但是有部分客戶卻有不同的偏好或者臨時需求,這類處于正態分布兩邊的客戶就享受不了銀行網點服務。而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很多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為消費者大幅度節約時間成本,可以滿足一直被忽視的“長尾”群體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客戶覆蓋率。
第三個優勢是應用大數據,在解決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上有其內在優勢。銀行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所以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篩選客戶進行風險管理的能力。互聯網金融強大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行為跟蹤能力能夠逾越一般財務報表,有效地調查、監督客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有效地甄別異常狀況,這在技術上解決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互聯網金融基于互聯網數據挖掘技術不斷創新征信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正是基于上述三個優勢,互聯網金融發展得很快,也給傳統銀行帶來了很大壓力。我很贊同一個銀行業人士說的,“雖然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基因不一樣,一個主體是互聯網企業,一個主體是金融企業,但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是業務逐漸相互融合。“
“互聯網金融泡沫”的正反兩面
但與此同時,我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存有一些擔心,在其如火如荼發展的背后不容回避地存在***造勢、炒作、包裝的成分。事實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正處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境地。
擔心一,開展P2P的互聯網公司,如果其僅僅作為信息平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其在放貸前的風險評估工作離不開線下面對面的交流、調研。這種線下活動與銀行做風險管理沒有差別,尤其是一些P2P公司先籌金再***給他人,這跟辦銀行的道理幾近相同。
擔心二,***模式。從根本上看,***模式和企業發行***是同一回事,若沒有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相應的監管,只是單純籌資,其中蘊含很大的風險。
擔心三,有大數據、云計算能力的互聯網企業數量有限。大數據到底是互聯網企業與生俱來的功能還是外在性?據我了解,實際上能做大數據的互聯網企業并不多,全國范圍內真正擁有大數據處理能力的網站只有三五家,因為其要求客戶數量要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從理論上講,大數據與商業銀行做小額***時做的一套數據庫沒有本質性區別,無非是零售業務、小微業務、批量化處理,只是互聯網企業將其搬到網上,把大數據的概念做得更深入一些,但是這***需要以客戶積累的量為基礎。
當然,***程度的造勢和炒作對于一個行業的長期發展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因為任何新生事物的起步都需要一種感性激勵。的互聯網泡沫就是一個典型的過度炒作的例子,由于互聯網企業以點擊率而非盈利能力為考核標準,導致了互聯網行業盲目追求點擊率,投融資過熱的局面。但有趣的是,正是互聯網泡沫的出現帶動了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企業的飛速發展,給乃至世界帶來的好處是無法估量的。同理,目前正在形成的“互聯網金融泡沫”也或將加速推動互聯網和金融業的融合以及金融行業的發展,提高金融行業的服務效率,惠及全社會和廣大消費者。
打開“正門” 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框架
上文中提到,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是監管的缺失,各式各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在監管空缺的灰色地帶野蠻生長。那么,為何互聯網金融長期以來未受到監管部門的重視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一直以來互聯網金融機構和業務規模尚小,屬于“小打小鬧”的嘗試階段,因此監管部門對此既不夠重視,又難以達成共識;其二,互聯網金融目前尚屬于“三不管”地帶,監管機構不愿主動“捅雷”。從業務類型來看,銀監會、地方金融辦和央行均有***的監管職責,但是銀監會不愿意監管不吸收存款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地方金融辦難以監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只有央行目前的主動欲望更強。
從一項金融業務發展的內在規律看,在產生初期,業務發展快、風險較低;而迅速發展過后,從業務和機構上都開始變得魚龍混雜,風險隨發展積聚,從目前互聯網金融來看,也要進入這個階段。為了防范風險積聚之后的爆發,合理的監管是必要的。如果央行牽頭負責監管互聯網金融,也需要根據業務類型,協調各監管機構,做好監管的分工,明確監管職責和監管主體。
互聯網金融發展已經給傳統利益格局帶來沖擊,我建議,一方面,對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該“登堂入室”的可以“登堂入室”,比如,可以給做得好的企業發放牌照、合理準入等等?;ヂ摼W金融確實存在跨界經營、違規等問題,但是為什么會有這類問題呢?正是因為“正門”沒有對其開放。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有局部性,互聯網自身存在安全問題和金融業特有的風險問題可能相互放大,導致互聯網金融易產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此,如何保證客戶信息和交易信息的安全以及在互聯網環境下防控金融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繼續發展的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說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業中的“異類”,那么,通過給予其合法身份,并將其納入監管的框架中進行規范將促使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使其回歸金融的基本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