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將拯救傳統媒體
2015-09-30 來自: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845
1月1日,《新聞晚報》宣布停刊,休刊啟事邊上同時發出了新媒體招聘廣告。在一片喜慶的節日氣氛中,身為傳統媒體人,不免有幾分兔死狐悲的寒意。想想2009年《西雅圖郵報》停刊時中國傳統媒體人還普遍一副閱讀新聞的心態,沒想到僅僅4年后,我們就要被卷入這樣的變革之中了。
變革來得如此之快,無處躲避。主動擁抱變革便成為***動作,問題是如何主動擁抱?
有人斷言,傳統媒體終將死去。如果真的會死去,那也應該是傳統媒體思維方式的死去。
回想一下傳統媒體典型的思維方式,不乏大而全、單向傳播、優越感以及不夠包容等特點,想想人們已經被互聯網完全改變的生活方式,這些特點的確已經與時代格格不入。
僅以大而全的產品定位為例分析,眼下流行的互聯網產品,沒有哪一款是大而全的,而是把***細分的領域做到的應用。道理很簡單,就像備受詬病的春晚,100分鐘的晚會照顧100類人的需求,結果對每一類人都是99分鐘的浪費,當然滿意度低。把目標群體縮得越小,產品才可能做得越***,用戶黏性才會越高。數個***產品的組合,最終才造就強大的商業帝國。紙媒亦是如此。
不少媒體早就開始意識到紙媒的沒落,開辟電子版,例如財新;也有媒體主動關閉紙媒,創建新媒體,例如上海報業。但是,形式的改變并不必然意味著生路,沿襲舊路、有形無神的所謂新媒體依然難言改變,例如,2013年華人文化產業(CMC)與浙報傳媒(600633,股吧)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成為財新傳媒大股東。收費電子版的開辟,并不能改變其被并購的命運。
擁抱變革求生路,關鍵在于對新型互聯網思維的接納與運用,而這對于傳統媒體從業者來說,顯然相當吃力。有意思的是,各大嘗試突破的媒體寧愿關起門來想破頭,也不愿真正引進互聯網界的人才獲得現成經驗,而這,恰恰是對傳統思維的表現—優越感與不包容。
傳統思維不摒棄,如何談主動擁抱改革?